《长江三部曲》编创手记:汪国新

文 / 汪国新    图 / 汪国新

中国连环画  1987  4  老画报网

我从事连环画创作有十几个年头,先后尝试过二十多种形式,却无一特色回顾一部部虽已出版的作品,感到最令人遗憾的是没有塑造出自已满意的、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。我选定《长江三部曲》这部以写人物见长的长篇小说进行连环画再创作,就是要有意和自己过不去。我决心花几年的时间,通过一千多幅的长篇巨制,在人物塑造方面寻求突破。

我国文学巨匠茅盾说过.“典型的性格刻画,永远是创作的中心。”在连环画创作中,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-是寻找合平性格特征的外部动作。为了使人物的外部动作不违背性格的逻辑,我对《长江三部曲》中的主要人物的生平、思想,都建立了一份“档案”放在心中。有了这份“档案”创作中随时想到的是在画人,而不是在画画。这样刻画人物时往往能把握住分寸感,将画笔探到人物心灵深处。

在创作第一集《佳富筹金》时,脚本描写主人公朱佳富留学英国回来,行将就任一家轮船公司的经理,要回老家乡下一趟,我分析人物此时的心理是:九年前他被土豪金癞子逼得家破人亡离乡他走,今朝回来荣任大公司经理真乃衣锦还乡、正该在亲友面前吐一吐多年的晦气。于是在初稿中我作了这样的处理,临回乡那天早晨,朱的爱妻杨宝珍对镜梳理。朱仰头微笑 系着领带····画完后,大体效果可以。仔细一推敲,又觉得表情不太准确。原因何在? 我和改编者查阅了朱的“档案”弄清了这个留洋归来的骄子,此时内心的潜台词应该是:“我朱佳富又回来了!”或者是:“想不到朱某也有今天,”但他毕竟鸿图未展家仇未报,得意尚早。经过这一深入按究,便发现症结所在:朱应该是笑不露齿。于是我将他的表情改为嘴角略微一挑,微露笑意,从而增强了人物感情的内涵。

 在同一集中,脚本写到朱佳富和妻子杨宝珍婚前的往事、描述杨当年在校园里收到久别的恋人朱佳富的来信······我在初稿上画的是杨在校园内接信后便拆阅,脸上露出甜蜜的微笑,意在表现人物此时急切、克悦之情。改编者看后提出异议:一个初恋的少女,在大庭广众下看恋人 来信会有不安全感,按理说应是接信后装作若无其事地放进衣袋,到了无人处再迅速拆阅。再说信中的内容是恋人衣食无着,求学无望,杨此时的心情应是忧,而不是喜。这是特定情况下的心理。我听后受到启发,改画杨进入层内坐在床沿上看信。但稿子交到出版社后,我又觉得这样处理还欠精当,便重画为杨进入室内倚在门上拭泪看信 (见附图),表现出人物既迫不及待地 要看信,又为恋人不幸的境遇而表示深深的忧伤。找准了人物特定的内心活动,画也就沉下去了。不然画面再好也是飘的。

记得哥德说过:“有想象力而没有判断力,是世界上最可怕的。”我常常遇到这种情况,画了许多变体草图,仅从线条组织、比例关系难以判断其优劣,及至懂得了寻找人物的心理依据,才易于分辨,明确了有悖情理的画面,画得再精美也要推翻。因此,《长江三部曲》的第一集,我几乎全部重画了。

然而,也有一些内心活动是难以用外部动作反映和概括的,这就逼得作者必须从生活出发,另辟蹊径。在创作第七集《战乱哀鸿》时,有这样一个情节:留德工兵专家黄成宾,满腔热情回国参加抗日,却报国无门,失业陪都。当他迫于生活去当劳工时,竟遭到工头的讥讪:“在国外工兵专家不 当 回来救个球国?”黄成宾 听后不禁自问:“难道我真不该回国?”这个特定的内心活动“该与不该”怎么画呢?画人物且走且思,未免俗套。怎样另辟蹊径?我查阅了人物“档案”,分析他为什么报国无门、历经艰辛却初衷不改?我寻找他的心理依据,精神支点,那就是客观的抗日民气——四万万同胞不愿做亡国奴,在民族危亡关头奋起救国!我豁然开朗,决定变静为动,变简为繁,将画面处理为近处有慷慨演讲的爱国志士,捐躯沙场的将士的灵车;远处有群情激昂的游行队伍,免费运载难民的汽车,醒目的过街横标,处处呈现一片民众奋起抗日的景象,主人公黄成宾只出现一个背影,迎向抗日洪流(图见本期 5页25幅)。这样的处理虽不见人物本身更多的外部动作,却能可视地将人物心灵深处的东西凸现出来比--般地表现人物沉思,似较丰富和深刻。

在创作《长江三部曲》的过程中我为主要人物立了“档案”,并多次自费进川深入生活。在塑造人物方面作了一些探索,有了一些体会,但这仅仅是一个起步,要真正塑造出能够存留在读者记忆中的活生生的人物,当有待今后的继续努力。
作者简介:汪国新,1947年生,湖北宜昌人,自学绘画。1979年至今,在宜昌市群众艺术馆从事创作。1984年——1985年,在中央美院连年系贺友直教授指导下进修。代表作《长江三部曲》第一、二、三集荣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二等奖,其中部分画页于1983年被选送参加瑞士第一届国际连环画节展览。83年——86年分别获宜昌市文 艺一等奖两次,文艺特等奖两次。现为湖北省美协会员,宜昌市美协副理事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