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父亲:美术出版人林锴

文 / 林阳    图 / 林锴

      老画报网

发布日期:2016-12-19     作者:林阳(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)  新闻来源:出版商务周报

编者按:林锴是一位画家、书法家、诗人、篆刻家。1951年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,是该社的资深编辑。这篇文章是林锴之子、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林阳回忆父亲的文章,两代美术出版人薪火相传。

 

林锴的曾祖父是林雨藩,原籍河南。林雨藩是个孤儿,靠百家饭长大,后考中进士,官至江西学政。晚年寓居福州三坊七巷杨桥巷北边的总督府后。清末民初,他辞官办学馆,因自小贫穷,知道读书不易,对一些穷人家的孩子求学不收费。

林锴父亲林达文在北京海军机构做秘书,20多岁时死于伤寒。林锴当时只有6岁,随母亲寄居在舅舅家。

林锴自幼就喜欢画画,但家里没有这个环境,长辈中亦无擅画者。他那时正念小学,邻居有个高中生会画画。受高中生的影响,林锴到户外画水彩。画中国画就买点宣纸在家里画。那时一张宣纸二十几个铜板,每天家长只给三个铜板的零花钱,他把三个铜板攒下来,攒一段时间才能买一张纸。他喜欢画大画,一张宣纸几笔下来就没了,画完之后很后悔,为什么不裁小一点呢?但是下回再画的时候还是画大的。

林锴高中毕业后考入福建省师范专科学校的艺术科,受业于谢投八、林子白诸老师,学画才算步入正轨。他对中西画都具有浓厚的兴趣,学习很认真,又时常去拜访福州老画家陈子奋,陈老诗书画印兼擅,颇受其教益。在师范里,中国画、西画、图案、金工、木工都学,他不喜欢这样,就想报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。

1947年,林锴去报考国立艺专,当时艺专分四个科:国画、西画、图案、雕塑。考试的难度较大,但他如愿考取国画科。

第一年学基础课;第二年由黄宾虹、潘天寿、吴茀之、诸乐三、郑午昌几位大师授课;第三年新中国成立了,他们都改画了西画。当时基本上没人画中国画了,因为画中国画在社会上没有位置。画西画需要经常下乡体验生活——这也是不错的,转变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,而且学习到了一些其他的知识,对以后的中国画创作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。

当时国画科分两个教室,一个是山水教室,一个是花鸟教室。林锴当时学山水,每周有四个上午学山水,另外两个上午学花鸟,因为山水画中也需要花鸟的内容。学花鸟的开课和学山水的开课正好相反,是两个上午学山水,四个上午学花鸟。这六天的课要由这几位老师轮流上,吴茀之、诸乐三教花鸟,黄宾虹、郑午昌教山水,潘天寿是山水花鸟都教。

林锴主攻山水专业。开始临摹古法,以“元四家”、“明四家”、“清四王”为主攻方向,重在娴熟古人的笔墨变化;旁及“四僧”、“八怪”,旨在领会其奇情逸趣;也兼向近现代吴昌硕、齐白石、黄宾虹、潘天寿诸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。他感到传统方法太陈旧,要加以改进,就必须汲取其他画种的长处,因此课余常常跟随西画教室的同学外出作西画写生。每周除专业技法外,还设有书法、篆刻、诗学、美术史及各门理论课。因自幼练过颜真卿、柳公权、苏东坡等人的字帖,所以书法有点基础。他开始迷恋赵之谦,继而学习魏碑。学魏碑先学《张猛龙碑》方笔,进而爱好《嵩高灵庙碑》、大小爨;圆笔则喜《石门铭》《瘗鹤铭》,取其拙朴古厚之神味。对篆刻的兴趣也始于此。他曾把积攒下的一百多首旧体诗送请潘天寿先生批改,受到先生的赞扬和鼓励。 

1950年,林锴从杭州艺专毕业之后,服从分配,到当时的辽西省康平县当中学美术教师。那个地方连电灯都没有,他在那里的一所初中教了一年美术,冬天风沙极大,厉害的时候,人走不动,沙粒打到脸上很疼。他感到生活很不习惯,想回到南方去。暑假时,他离开康平,想在北京逗留几天再回福州。他原来的校长江丰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。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,到处都缺人才,江丰将他推荐到人民美术出版社。

1  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