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环画:从“小人书”到收藏品

原著: 编文: 绘画:

去年在京城公干,抽空去姜维朴前辈家拜望,听他谈得最多的,是解放初期到六十年代的连环画。他说,原先他在《华东画报》任记者,伴随着解放上海的隆隆炮声,画报社从山东南下进入上海城。不久,为支援创刊不久的《人民画报》,《华东画报》社的不少同志调京,而姜维朴却得到《人民画报》当时的主管单位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一纸公函,说出版社正筹建连环画编辑室,任命他担任主持工作的第一副主任(主任暂缺,不久他被提为主任)。从此,姜维朴的人生与连环画结下不解之缘。从组建中国第一个连环画编辑室,到创办中国第一家连环画研究会,从主编《连环画论丛》,到创立中国连环画出版社,从主持历届全国连环画评奖,到协调开展各种连环画的重要活动,虽不是连环画家的姜维朴,却是中国连环画事业的组织者与推动者,见证了新中国连环画的发展历程。谈起五十年代的连环画,他是如数家珍,兴奋异常:“那真是迎来了连环画发展的黄金时期,仅从1951年到1956年的五年中,全国累计出版连环画达一万多种,累计印数超过二亿六啊。连环画坛真是名家辈出,俊彦济济。”基于连环画事业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,1963年,由文化部和中国美协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国连环画评奖活动,以上海连环画家贺友直画的《山乡巨变》打头,共有六部连环画获得绘画一等奖,依次是刘继卣画的《穷棒子扭转乾坤》,王叔晖画的《西厢记》,王绪阳、贲庆余画的《我要读书》,丁斌曾、韩和平画的《铁道游击队》,赵宏本、钱笑呆画的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》。还有顾炳鑫、华三川、刘旦宅、程十发等人画的十二部作品获绘画二等奖,三十五部作品获绘画三等奖,还评出文学脚本一、二、三等奖共二十七部。这次评奖,其实是对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期我国连环画成就的一次大检阅。到了九十年代,连环画收藏热初潮涌动,这首届全国连环画获奖目录,成了爱好者的“收藏指南”,竞相按图索骥,寻觅猎取。

是啊,当初印量巨大的连环画,一种印几十万册,甚至百万册的,不在少数。但光阴漫漫,经过四五十年时间的销蚀,又经过“文革”风卷残云般的摧残,至今存量已十分有限,要找一册品相好一点的名家作品,着实不太容易。

当年平民百姓都买得起连环画,少则几分,一角几分,稍厚的也只两三角。到九十年代初始有连环画交易市场的出现,其价格便一路飞扬。如果说,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,我国物价的涨幅平均为三十倍的话,那么,连环画名作的涨幅起码超过一百倍以上。以六十年代初期出版的一套《山乡巨变》(四册)为例,当年的总定价是九角四分。到了九十年代在武汉被拍出四千九百元,足足涨了五百余倍。1959年出版的一套《水浒》(二十六册)连环画,总定价不过六七元,到九十年代末的拍卖会上,以一万九千五百元拍出,涨了三百多倍。1959年程十发绘画、圣野编文的十二开连环画《欢迎毛主席》,精装本定价为一元,在今年初上海第四届连环画拍卖中,以一万二千元成交。

时下,不但1966年前的老版连环画精品成为市场热点,连环画的名家签名本、连环画原稿都成了拍出天价的市场“宠儿”。程十发四十幅《召树屯和喃诺娜》连环画原稿,最终以一千一百万元拍卖成交。现在与八九十年代不同的是,连环画市场中除了收藏爱好者外,不少是看中了这个市场无限商机的投资客,一些人还专职经营连环画,买进卖出仅仅为了升值盈利。本来只是一种大众的读物,却涌入了与古籍、书画、瓷器那样的艺术品投资的竞价跑道,这与连环画的本义相去甚远矣。对于这样的连环画现状,不少长期从事连环画创作的老画家颇感困惑,连呼“看不懂”。年已九旬的贺友直老画家,对此痛心疾首,对笔者说:“不想讲连环画,讲起来就让人伤心。”

小小连环画,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,被一只无形的手左右着,随波逐流。是焉非焉?这个问题只能让时间老人来回答了。

共 3 页,第 3 页   目录  |<<  上一页  下一页  >>|  
1  2  3  

精品连环画

推荐连环画